風土印象
談花蓮「數位轉型、接軌未來」發展趨勢
在後疫情的時代「數位轉型」加速融入各產業領域,觸發經營模式的創新改革。在「數位轉型、接軌未來」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趨勢論壇中,邀請「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詹文男院長」以數位轉型新思維為主題,從組織和主管的思維和行動該如何因應,協助企業節省成本、提升競爭力為主軸;「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分院的李士畦副執行長」則是從淨零排放切入農業,包含農務、周邊產業搭配生態材料的整合發展,讓農業藉由有感創新應用,具備與國際同步的淨零轉型契機;「台灣經濟研究院的許淑玉副研究員」將由地方創生的角度切入,藉助數位科技的推展方案匯聚我國、日本、歐美等國在地產業推展經驗與案例,作為地方特色行銷設計參考。
花蓮縣縣長徐榛蔚表示,花蓮非常適合淨零碳排模式,花蓮要如何擘劃永續發展、發展碳權,藉由「能源轉型」、「產業轉型」、「在地與生活轉型」三大面向,目標在2030能減少59%排碳,成為淨零永續的低碳首都。同時,花蓮也要文創化,石資中心在其中助益許多,例如在今年高雄文博會中的「研石造物」獲得高度好評,讓花蓮更有力量成為文化基地。

中華創業育成協會許文川理事長希望地方政府能以小型補助案的方式,協助產業由小地方開始逐步進入數位轉型領域。

花蓮縣長徐榛蔚認為,花蓮適合永續發展產業,正積極規劃具體做法,以達到2030能減少59%排碳,成為淨零永續的低碳首都。

石資中心總經理林志善說明數位轉型對產業升級的重要性。
電腦也會選黑蜆喔!AI助力,省時省力!

光學式黑蜆選別系統
大和黑蜆源自於日本島根縣宍道湖,生活在淡水與海水混合而成的湖水,營養價值高。在臺灣,位於臺東知本,以乾淨無污染的深層海水,養殖在半淡鹹水中,利用天然的生態養殖,營造了魚、蝦、蜆共生循環的自然生態。
蜆自古即為民間流傳的護肝解毒食品,並且含有豐富的胺基酸,是非常受歡迎的養生食品。而大和黑蜆屬於半淡鹹水,因此在養殖過程中,需要控制環境、飼料、水體及病菌等高門檻技術,使得飼養成本是文蛤的兩倍,加上日本需求量大且售價高,目前多以出口日本為主。
大和黑蜆從養殖、捕撈、洗選 到吐沙大部份由人力是挑選,品質難免參差不齊,加上因應內銷及外銷市場的未來需求,初級加工部份包括選別、冷凍、高值產品開發,需建立一系列產品加工處理程序,產出適合市場流通的產品。

因此石資中心主動發掘產業問題,瞭解黑蜆產業跨入二級加工所遭遇之問題,為解決這項產業瓶頸,石資中心展開與工研院量測中心跨法人技術合作,進行黑蜆選別機台開發。本套系統採用非破壞式之光學原裡,將三種不同樣貌之大和黑蜆空貝(空殼)、泥貝與活貝(活體),利用光譜儀進行收光,可以測量得到黑蜆的穿透全光頻譜,建立大數據資料庫後,結合AI演算法,開發出GUI介面之黑蜆光學選別處理系統,就能有效區分活貝(黑殼活體)、空貝(黑殼空殼)、泥貝。整套系統以平均以1顆/s,辨別黑蜆之規格狀態,使符合規格之黑蜆進入加工階段,同時把關原料產品品質,建立品牌或維持供貨水準,提升產品利潤,活化產業應用模式。

目前市場上,已有廠商將大和黑蜆加工製成蜆精、蜆粉及蜆錠等保健品,以及營養豐富的黑蜆杯湯,期望藉由選別系統,將最高品質的黑蜆廣泛推廣,促進臺東黑鑽石養殖經濟的穩定發展。

No post found!
從地震碎石到生活美學!「石築未來」展出天然石材設計精品,獲各方好評
位於臺灣東部的花蓮,石礦資源是這座城市重要的DNA,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石資中心)攜手台灣區石礦製品工業同業公會,以「大地美學・石築未來」為主題,聯手花蓮同達大理石、奇鈺石業、東星名石、高陽益實業、翊勛企業、鎮一大理石、鑫瑩企業等7家天然石材製品業者,克服0403花蓮強震影響,於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辦理之2024台灣國際室內設計博覽會展,展出以職人精湛工藝技法創作之天然石材創新設計精品。
6月13日開幕當天,蕭美琴副總統親臨展區,對於由天然石材設計製作的展品,給予高度的肯定,包括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鄭文燦、中華民國室內設計裝修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劉易鑫、榮譽理事長陳銘達、台北市室內設計裝修商業同業公會黃璟達副理事長、台灣區石礦製品工業同業公會黃建堯理事長、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林慶明董事長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大地美學・石築未來」天然石材創新產品展示專區,展出種類包括家具(感應河流石桌)、生活用品(烘焙用具、衛浴用品、餐具、生活擺飾…)、建築建材(天然石材薄版、天然石材馬賽克…)等近70項產品,民眾可以近距離觀察天然石材藉由創意設計及水刀拼花、CNC異型加工等技術,成為貼進生活的高質化產品。可以看到跳脫舖設在地板或外牆的用途,天然石材獨特紋路在藉由創新設計及現代化加工技術的加值,產出多款令人驚艷的產品,體會無需千里跋涉,即使不出門旅遊,居家生活中即能沉浸在天然環境的舒壓與療癒,一同與石材產業從業人員相互交流,感受天然石材在生活美學中的魅力。
天然石材於112年7月1日符合綠建材生態類基準,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碳排放量極低,本次主題展重點在呈現天然石材及運用邊腳料的創新設計應用,以突顯資源多次使用和環保理念,例如獲得2023MIT臺灣金選的天然冰石(或稱冰磚、冰酒石),透過大理石的低溫特性,將石頭裁切加工成冰塊般大小,放入冰箱冷凍後即可使用,由於採用天然大理石,製作全程使用物理加工,透過切割與砂紙磨砂方式處理,使用年限長,完全符合永續;一片大理石鐘利用大理石邊角餘料,混搭「和平白」與「蛇紋石」兩種紋理樸實又具典雅質感的石材,設置銅線鑲嵌區隔工藝做法,理性地將時間切分,也能感性地訴說在地故事與回憶,不僅延續石材的生命,也以工藝設計解決浪費的問題;而運用台灣特有玉紋石(蛇紋石)其獨特深沉海藻墨綠色澤,透過現代居家設計搭配成為簡單有趣的恐龍造型擴香擺飾。
另一個亮點則是以花蓮破碎石材為材料,讓參觀民眾透過雷雕將震後碎石轉化為具有美學價值的體驗。天然石材美麗多變肌理質感,板石雖經0403花蓮地震震碎,但型態雖變,其質地並未改變,經由設計與加工,華麗變身,展現出獨特的生活美學。體驗民眾中有一對來自花蓮初音山民宿業者,得知此活動辦理初心,覺得十分有意義,製作過程中聊起0403地震對觀光民宿的嚴重影響,即使訂房剩1成,也積極化被動為主動,邀外地朋友來花蓮進行三天兩天的遊玩,充分展現花蓮人民的韌性,看到雷雕成品,回饋滿滿的笑容。
石資中心表示:自2016年起石資中心擔任起石材廠與設計師間的中介者角色,以研石造物為品牌,從探索臺灣天然石材與加工技術開始,融入設計師思考與行動,打造全新的產品設計,掀起了一場台灣東部天然石材的熱議,直至今日不斷拓展延伸,從獨立設計師到家居品牌,尋找在地石材與生活美學的交會點。
未來石資中心將攜手台灣區石礦製品工業同業公會與台北市室內設計裝修商業同業公會,搭建設計端與製造端合作平台,為建築石材未來可合作項目建立示範模式,持續推動與深化,攜手推動天然石材的應用與發展,共同探索石材在生活美學中的無限可能。

No post found!
擁抱ESG兼顧EPS:如何從創新的商業模式出發,打造企業的永續策略?
自2019年以來,全球企業日益發現,如常的經營空間(business as usual)逐漸受到環境因素、更廣泛地對社會和經濟需求,以及利害關係人不斷地增加或改變需求的限制。企業除了要克服傳統的競爭因素外,還需要明確應對外部動態的環境。
各方利害關係人期望企業承擔解決負面影響的責任,並越來越要求企業不僅只是緩解影響,還要展現出對環境和社會的正面效益。企業也因此投入大量資源,以表明他們致力於創造環境和社會效益,或至少減少負面影響。
許多公司制定了永續發展方案,期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整體生活品質、減少疾病易感性或幫助人們擺脫貧困。但我們必須很誠實地說,這些努力往往支離破碎,缺乏系統、規模和影響力,更常常與商業價值的潛在驅動因素脫節。

施耐德電機與台達電:如何將永續發展轉化為核心商業模式
面對氣候對企業及整體環境的影響,領導者面臨如何克服更廣泛的永續發展限制,同時也必須面對員工和股東所關注的財務表現。因此,結合企業的財務成長以及環境和社會價值的創造,形成一個創新的商業模式,可以為企業找到新的機會。我們看到一些ESG先行者企業,從根本上重新架構其業務,將永續發展轉變為核心業務優勢。以下舉兩個永續的標竿企業為例:
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是一家法國數位能源管理公司。在成為永續發展領導者的願景推動下,該公司隨著時間的推移,重新構想商業模式,從最初的法國傳統電力安裝公司,發展成為數位永續解決方案領域的全球領導者。
如今,該公司的大部分業務都依賴EcoStruxure平台。EcoStruxure於2007年推出,透過先進的數位工具、分析和物聯網,管理建築、基礎設施、資料中心、電網和產業的數據。從傳統的B2B配電設備製造商,轉變為環境永續解決方案領域公認的全球領導者;營收也從2007年的150億歐元,成長至2022年的341.7億歐元。2021年1月,加拿大著名的「清潔資本主義」雜誌《Corporate Knights》將施耐德電機評為全球最具永續發展能力的公司。
台達電被視為台灣的ESG標竿企業,是企業低碳轉型的典範。身為全球電源供應器龍頭,台達電很早就積極投入電動車、儲能、建築自動化、智能生活等領域,更在全球打造30棟綠建築,將永續概念化為實際案例,甚至成為商業機會。在全球永續的重要評比指標「道瓊永續世界指數」(DJSI World),至2022年底,台達電整體成績12度獲得全球電子設備產業的最高分。
台達電目前將內部碳交易成本設定為每噸300美元,以努力朝國際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使用100%再生能源的目標努力。台達電過去也不會做電動車、建築,在提前看到低碳趨勢和環境風險,進而成為轉型的商機。
台達電進一步在供應鏈推動碳管理與低碳能源解決方案,提供包括碳管理/碳盤查、綠電規劃,以及如何利用儲能系統優化廠辦能源管理、有效增設廠辦充電站等解決方案,協助供應鏈面對國際市場規範、客戶要求、提高能源效能並達到低碳轉型目標。
許多企業所從事社會責任活動,缺乏能夠提升的商業價值
過去許多企業所從事的社會責任活動,常淪為只有慈善意義,缺乏能夠提升的商業價值,與競爭優勢脫節,造成企業及員工對於ESG印象模糊,也無法彰顯對社會經濟的實質影響。這些措施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將執行ESG的措施整合到核心業務中,成為企業優勢。企業必須將永續發展作為業務優勢的來源,尋求創新的方法,透過核心業務模式滿足環境和社會需求。這兩個概念結合在一起,解決了高階主管將永續發展成為優勢來源方面,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並創造出永續商業模式的持續發展和改進。
創新永續商業模型的形成

先行者企業已經在部分或全部核心業務模式中,產生環境和社會效益以及商業價值。大部分的企業在近三年才步上永續道路,從ESG績效角度考量,容易限制企業的發展、投資和轉型,反而走不到永續、看不到創新。目前在國內外嚴格的環境法規要求下,尚無法完全創造低碳轉型,而且還沒有整體性、結構化的方法來設計公式,產生永續商業模式創新;要解決這個困境,需要嚴格的創新方法和一套組織設計選擇。
面對永續發展挑戰企業該如何應對?因應轉型的 4 大策略
應對永續發展的挑戰,領導者在內部應採取以下策略性方法:
1. 目的取向(purpose oriented)
◆ 了解所有永續生態系的關係
◆ 了解利害關係人的期待和優先順序
◆ 評估及加強公司的競爭優勢
◆ 膽設立組織低碳及永續目標
2. 減緩風險和示範環境和社會的正面影響
◆ 實踐企業風險管理
◆ 發現風險及機會
◆ 落實情境和壓力測試(包含不從事ESG的風險)
◆ 分享永續的價值
◆ 連結商業優勢和獲利
3. 提升企業永續同盟,增加永續能力
◆ 重新檢視企業供應鏈及價值鏈
◆ 說明永續共好的願景
◆ 邀請供應鏈和價值鏈同行
◆ 調整供應鏈和價值鏈
4. 創新的商模
◆ 重新架構公司的產品模組和組織架構
◆ 重塑公司內部永續文化和DNA
◆ 設立創新低碳的重大性議題
◆ 整合核心競爭優勢
◆ 確認永續資源(包含技術和資金)
◆ 重組擱淺資產(Stranded Asset,指因市場或外在情勢的變化,使投資失去應有的價值)
任何新領域都具有十分動態的變化,永續商業模式創新也不例外。許多公司,如施耐德電氣和台達電,正在尋找巧妙的解決方案來示範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的同時,轉型成為創新的低碳企業,展示及形塑公司的優良特質。
無論您的企業在永續道路上的哪個階段,請為企業永續設定風險管理評估範圍和規模,推動環境和社會影響力的舉措有哪些?商業優勢與ESG的連結度?將為未來十年創造什麼樣的商業模式?只要有個開始,您企業的永續藍圖就會越來越清晰了。

本文由作者 白佩華 撰寫,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摘編。
專欄作者簡介:白佩華
現任國際知名風險管理集團資深顧問,專司企業整體風險評估及整合解決方案、新興風險及政治前瞻顧問。
留美傳播學院雙碩士,並擁有英國劍橋大學Judge 商學院循環經濟及永續策略證書、哈佛商學院策略分析(包含破壞性策略、策略執行及永續策略)、領導與管理(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以及Business in Society專業證書,美國華頓商學院ESG 重大因素分析證書,工研院TCFD, CDP, SBTi培訓證書,MIC產業分析師課程證書。曾任民進黨駐美代表處、航空公司董事長特助、協助籌設月涵投顧、台灣哈佛校友會執行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