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印象
企業如何有效提升人工智慧(AI)技能
著名國際管理顧問公司波士頓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今年稍早調查1,400名C級主管,絕大多數將AI和生成式AI ( GenAI)列為2024年的三大技術優先專案。其中66%的C級主管對AI的進展表示矛盾或不滿意;62%認為人才和技能短缺是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其次是投資重點不明確(47%)和缺乏負責任的人工智慧策略(42%)。
儘管BCG和哈佛商學院的專案研究表示過,採用人工智慧可以提高40%的品質和25%的產出速度;但只有6%的人表示他們已經開始以有意義的方式提升技能。
AI驅動下的企業技能提升與再培訓策略
由於人工智慧有可能造成工作的質與量上的變化,就連工作技能的需求也會改變,因此技能提升(upskilling)和再培訓(reskilling)策略,好讓企業的勞動力能與就業市場保持連動性。越來越多技能提升和再培訓計劃利用人工智慧技術來幫助員工和學習者提高技能。當業務核心發生變化,產業快速發展,並不代表要裁員、重組或其他重大的組織亂流。有了正確的策略,組織就可以調整其營運策略,並讓員工在動態的商業環境中取得成功和發展。因此,面對AI的浪潮,企業有責任協助員工的技能提升和再培訓。
首先是要重新盤點組織中現有的技能(What)、誰擁有這些技能(Who),以及這些技能如何與未來的工作相符(How)。在沒有技術工具的情況下,要將這些點(員工—技能—工作)聯結起來需要人力資源主管和員工進行大量溝通;如果借助人工智慧,企業可以透過主動識別技能差距(Gap),並設計符合現在和未來勞動力需求的技能提升和再培訓計劃,為未來的技能要求和就業市場的新興趨勢做好準備。
技能提升(upskilling)能夠幫助員工獲得新的能力和經驗,進而在現有工作中提高效率。企業利用技能提升來適應業務變化,其原因可能包括新自動化技術的出現、新競爭者的加入、客服滿意度的下降或行業標準的變更。例如,金融服務業可能會通過培訓分析師使用生成式AI技術,以提升他們的技能,使其能更快、更清晰地傳達想法。技能提升讓組織可以從容應對公司或行業的變遷,而不會過度干擾員工原有的工作。
再培訓(reskilling)指的是學習新技能以轉向不同領域或職業。如果因業務需求、經濟環境、行業趨勢或就業市場的變化,使得員工目前的角色或技能變得過時,再培訓能讓員工獲得換工作的必要能力或技術熟練度,而不是在現有職位上尋求成功。
對於員工而言,人工智慧能夠提供客制化的建議,告訴他們哪些培訓最能提升他們當前的角色或未來的職業發展。技能提升與再培訓計劃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關鍵,而人工智慧有助於這些計劃更加有效率且具效益。根據最近的蓋洛普調查,近半數的美國員工願意提升自身技能,並希望學習新技能;超過40%的美國受訪工人表示,他們非常重視雇主提供的職業發展機會,有48%的人則表明,如果雇主提供技能培訓機會,他們願意轉換工作。
AI技能提升與企業競爭力:7大關鍵重點
提高員工的人工智慧技能(包括GenAI)可以幫助公司提高對技術的投資,並賦予其競爭優勢。企業若有意導入人工智慧,可參考下列重點:
1.盤點現狀、需求評估與成果測量
組織算先應盤點當前技能,並識別AI能力的差距。這包括了解各個職務所需的具體技能,並包含評估培訓計劃的成果,以確保其與業務目標一致。
2.與組織目標及策略一致
無論是哪一類訓練,都必須與組織的整體業務目標及AI策略一致。特別需要和涉及與實施AI項目的團隊溝通,以了解目標,確保培訓涵蓋所需的技術和非技術能力。
3.職能客製化學習
為每個職能量身訂做該職能的學習路徑,利用學習管理系統加速員工的理解和融入。
4.分階段融入日常工作流程
培訓應該根據技能的難易程度,逐步嵌入到員工的日常任務中,可以學中做及做中學,幫助員工在工作中應用新技能,增強記憶和有效性,增加培訓的效力。
5.管理層參與鏈結組織文化
領導層必須優先考慮AI進修計劃,培養持續學習的文化。建立內部最佳實踐的激勵中心,可以促進知識分享和跨部門合作,進一步將AI嵌入組織文化中。
6.持續監控與反饋
實施一個持續評估技能和進展的系統,確保進修工作保持相關性和有效性。AI可以通過分析員工表現並相應調整培訓建議來協助這一過程。
7.解決員工參與和擔憂
為了鼓勵參與,組織需要創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以減輕對AI導致工作流失的擔憂。清晰傳達進修的好處及對員工努力的認可,可以增強參與感。
成功的AI培訓需要多面向的方法,結合組織的目標戰略、職能客製化學習、高層參與和持續評估。透過解決這些需求,組織可以培養一支能夠駕馭AI驅動環境複雜性的員工隊伍。
最後還是要強調,人工智慧並非沒有風險,包括與公平公正(無偏見)、隱私、準確性和安全相關的風險。為了實現人工智慧的效益並最大限度地降低相關風險,公司必須將技術與組織變革聯繫起來。基於人工智慧的流程和經驗,在整個組織中採用結構化方法「部署、重塑和創新」,產生高效益的結果是值得期待的。
專欄作者簡介:白佩華
現任國際知名風險管理集團資深顧問,專司企業整體風險評估及整合解決方案、新興風險及政治前瞻顧問。
留美傳播學院雙碩士,並擁有英國劍橋大學Judge 商學院循環經濟及永續策略證書、哈佛商學院策略分析(包含破壞性策略、策略執行及永續策略)、領導與管理(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以及Business in Society專業證書,美國華頓商學院ESG 重大因素分析證書,工研院TCFD, CDP, SBTi培訓證書,MIC產業分析師課程證書。ISO 14064 (主稽), ISO 14067, ISO 14068-1 (主稽), BS 8001
以花東土地為基底,調出面向太平洋的台灣之香
因為缺乏足夠的研發與製造業量能,花東業者需要投入更多資源才能打造出特色商品。為了扶植區域產業,經濟部技術處的產業服務平台與在地大學的研究量能合作,串連在地中小型業者,建立花東特有的氣味產業鏈。
「因為員工不好找,所以投入自動化生產建置」榮新佳潁酒業總經理陳嘉德先生道出花東開業老板們的難題,雖擁花蓮好水的釀製優勢,但酒廠過去曾發生員工經驗不足,導致整批酒品質異常等問題,最後才以設備自動化來解決生產力限制,但在品牌永續經營上,仍面臨專業人才缺口。
同樣遇到類似問題的璞草園農創產業有限公司創辦人許仁和先生,則是以改變經營模式來解決;「第一年來臺東,我們嚴重受挫」因為將西部產業化、工業化的邏輯直接套用於東部,許仁和被文化衝突狠狠教訓,直到與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頭目古昌弘請益,討論能否在部落原本的作物下栽種香草,開啟不同於西部建立於商業利益與契約約束的合作模式,也意外挖掘出原住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哲學。
以花東獨有風土與香草為基底,榮新佳潁酒業、璞草園透過產學研合作,建立在地獨特的氣味產業鏈。
原住民野採文化即是永續農業發展的楷模
魯凱族有野採文化:在植物生長茂盛的季節,到山林間採摘可食用的野菜,「只要有人在一個地方採摘過,族人近期就不會再去」古昌弘分享原住民與大自然共生上千年的心法,許多傳統做法非常符合近年火紅的「自然農法」、「生態平衡」的邏輯:輪種、採摘不拔根、換工、一地混種多樣農作讓整年有收成等,直到今日,古昌弘的部落作物仍堅持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與除草劑,這樣的種植方式完全符合璞草園「共生」、「自然純淨」理念,許仁和更進一步訓練族人在野採時尋找香草植物;為了更科學化製作東部地區的香味軌跡,許仁和接觸到經濟部技術處下的「東部功效原料及安全檢測實驗室環境建構平台」。
回到原始與自然共生的採摘理念,花東在地品牌不僅綻放獨特香氣,更緊密連結當地文化。
檢測為輔,創新為主,投入東部特有的香氛產業鏈
「我們不只做檢測服務」經濟部技術處為完善區域研發環境與基礎設施,持續補助法人建構產業創新聚落服務,黃信綸博士主持的「東部特色原料應用環境建構計畫」以農漁產品安全性檢測為主;但他來到花東駐點後發現,廠商或農民即使透過檢測發現適合產品化的原料,也無法大量、穩定、合法地加工,「花東只有二家合法的粧品製造工廠,只有一家有做產品設計代工」黃信綸指出不少東部特產的酒類、粧品、香氛產品,除了較具規模品牌業者可委託西部工廠代工,多數業者皆有製造合法性問題,因此他決定除了檢測服務外更協助核心製造業者升級。「技術固然重要,但地方連結才是關鍵,若我是業者,現在還缺什麼?就要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黃信綸想像自己是創業者,設身審視品牌打造與永續經營所面臨之痛點。東部以微型及中小型業者為主,多數缺乏關鍵技術與產品差異化能量,在跨域合作與應用上更有心無力,為了強化東部產業體質,黃信綸找來臺東大學的生醫農食研究中心黃啟瑞博士合作。
從審視花東產業痛點著手,黃信綸博士整合跨域資源,協助業者提升關鍵技術並打造品牌。
運用質譜儀系統協助區域業者氣味分析與產品開發 。
打破學術研究壁壘,合作並發展落地技術
黃啟瑞博士2018年到臺東,發現東台灣留存許多原生種植物,具有發展高附加價值香氛產業的潛力。「Local is Global!」不是口號,而是對花東產業發展的信心;黃啟瑞博士認為學術單位不該只純做研究,更該發展在地可承接的技術,協助地方的產業發展到精致和細緻,一樣能成為世界的唯一。他與黃信綸合作,依分析出的成份與特性和廠商研究商品化方案,再由實驗室與實作工廠反覆試作,最後訂出標準作業流程與品質量化成果,再根據業者風格進行產品化,逐步推動花東產業的升級。四年下來累積串連起在地化妝品、食品類的上百家廠商,儼然已成為業者的行動研究中心,榮新佳潁酒業就在產研合作下,從量產平價米酒,打造出以在地原料製作的威士忌,並以國際市場為目標,重新設計企業識別、商標、酒瓶、包裝等,成為花東最大蒸餾酒製造技術的民間酒廠。
運用原生種植物,臺東大學黃啟瑞博士以研究能量協助花東業者發展高附加價值香氛產業。
保留素材的特色,延續東部植物環境共存與文化傳遞
「我們希望這樣的作法,不僅可以發展產業,還能將人與物的特色保留」黃信綸認為像法國普羅旺斯大規模種植、生產出標準化商品,不該是東台灣的作法,反而應該將每一年每一地的原料加工後保留其特性,相同產品卻有些微的個性差異,每一批都是限量產品;而種植者也能持續原有的生活,讓農民不跟風種植潮流作物,或是原住民依部落習俗與自然共處、保留原生種植物等,進而讓青年有返鄉發展的動力,也延續相關文化。
「我希望五年內建造亞洲第一座氣味博物館」,璞草園的許仁和正利用「地景調香」的方式,解構自然環境的氣味後重組,讓人在室內也能透過嗅覺,感受到太平洋的風、部落的山、雨後的海等,以味道喚起每個人過去的記憶;也許未來對國際介紹台灣,除了高科技與敏感的地緣政治,東部多樣而獨特的氣息,也是重新認識台灣的起點。
榮新佳潁酒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處:天下雜誌
父子同心,品牌逐步打入國內石材家居用品市場
位於花蓮吉安,具外銷經驗超過半甲子的奇鈺石業,當二代曾建璋接手老人家的工藝技術後,察覺身為出產地之一的台灣竟然鮮少大理石生活用品,並未讓台灣人真正看見大理石的天然美,因此創立自家品牌「奇鈺家居」,打造出來自東台灣的生活美學,讓更多人看見台灣。
然而,在發展家居商品的路上,由代工轉為品牌設計,雖對精緻加工不陌生,卻急需設計與技術能量的支持。因此,奇鈺石業與東部技術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東產中心)合作,導入3D列印、UV直噴等創新打樣技術,使傳統石藝納入新元素,往客製且更具設計空間的創作領域發展。
「研石造物」,串連北部設計師長期合作,導入設計動能
東產中心輔導業者透過研石造物活動,與北部設計師建立長期合作,導入設計能量,協助業者提升產品競爭力並逐步開拓石材設計精品市場。
利用傳統建材所餘之邊角料,加入美學,搖身一變成為文創精品
在傳統石材的運用中,總會剩下許多邊角料,曾建璋從設計稿開始著手,將已無價值的廢棄料點石成金,白大理石與蛇紋石做巧妙的結合,利用色差及自然紋路融合為文創精品。
不忍邊料棄置無用美學轉化精品 設計賦予生命 美學轉化精品
一片大理石鐘 量產規劃與包裝開發
一片大理石鐘既為精品,當然就要有相對應的精緻包裝,同時也需起到保護作用,將包裝納入精品環節,輔以雷射切割緩衝材設計,讓消費者收到盒裝的一刻即享有精品的尊榮感。
東台灣。夏日限定 絕美金黃花海~金針花
視覺與味覺的雙饗宴,每年8~10月到山上一覽黃橙橙花海美景與品嘗美味產地限定金針料理
每年夏日(8~10月)是金針盛產的季節,來到花東欣賞金針花美驚,再來碗金針湯,享受視覺和味覺的雙饗宴,真是人生一大樂事,而金針花又有「一日美人」的稱號,成熟的花苞開花只能盛開一日,隔日則凋零,而我們平常喝到的金針湯,就是金針未開花的花苞唷!
金針為萱草科萱草屬多年生宿根性草本,由於耐候性極強,在臺灣的平地到高山都可栽培生長,而台灣重點的金針三大產區皆坐落於花東,合譽「金針花的故鄉」:
- 花蓮玉里赤科山 (花蓮縣玉里鎮高寮)
>日治時期,赤科山以盛產赤科樹聞名,是當時日本人製作槍托的材料,隨著時間過去,從西部遷徙而來的漢人在此開墾,種植玉米、花生等作物後才改種金針,如今成為著名的觀光勝地。 - 花蓮富里六十石山 (花蓮縣富里鄉竹田村)
>位在富里鄉竹田村東側海拔約800公尺的海岸山脈上,經過一段蜿蜒的山路後,眼前出現無邊無際的田野景致,幾座農舍、涼亭散落在金黃色的金針花田間,形成一幅樸質的田園畫作。 - 台東太麻里金針山 (臺東縣太麻里鄉292號)
>經過蜿蜒又狹窄的山路,一路爬升到海拔1450公尺的高山,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黃澄澄的金色花毯,視野遼闊,可以望盡整片花海和山下市景,背山面海的視角甚至可以眺望整片太平洋,每一個角度皆有不同的風景。
金針花美景
每到夏日總是喜歡呼朋引伴,帶著親愛的家人或朋友,一起去赤科山來趟網美一日遊,在觀賞金針花美景的同時,也可以品味金針花的各項創意料理與農村料理。
同時山上也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可以看到猴子在路上蹦蹦跳跳,也可以隨著美麗的蝴蝶起舞。
金針花採摘
目前金針花的採收僅能以純人工的方式進行採集,所以每到金針花季,山上總能看見穿梭在花田裡的農民頂著烈日採收,金針的採收必須是以青白淡黃的成熟花苞(一日花),成熟的花苞隔日即會綻放且只能維持一天,開花的金針不能製成一般食用的金針,也就失去它的經濟價值,也才會有機會成為現今美麗的花海,另類的成為觀光經濟,讓大家一飽眼福。
金針花烘焙
新鮮的金針保存不易,僅能在冰箱裡保存一周,所以目前多以採收後馬上進行烘乾,便能保存超過一年的時間,而花蓮「無硫金針」在製作過程中不添加任何硫物及人工香料,成品率低,但相對所產出的金針品質高、風味美,能運用在各式各樣的料理運用,而在金針的烘焙除了普遍的低溫烘乾法之外,還有赤科山內唯一一座超過60年歷史的火窯,所製作出窯燒無硫金針。
低溫烘焙:以低溫烘焙法的無硫金針製程,過程中需要將金針集中後,再重新分布於網上進行下一階段的烘乾,才能達到將每一根都能完整收乾,有效提升後續保存,這樣的製程金針破損率極高,而通常破損的金針也常被用來回收施肥使用。
柴燒烘焙:以砍下疏伐木,透過超過60年歷史的火窯所柴燒乾燥出來的無硫金針,散發淡淡柴香味,也是赤科山上唯一的柴燒金針,這樣的製程與低溫烘焙的方式比起來,不用做大面積的翻面,破損率也相對低很多,但較為辛苦。
金針料理
每到山上,絕對不能錯過的一定是金針滿漢全席,沿途的金針農戶,都可以品嘗各家的創意料理,普遍常見的金針湯、炸金針是千萬不能錯過的,而金針香腸、金針茶葉蛋、金針酒…等,則是看各家農戶能端出來怎樣的精彩創意料理。
赤科山伴手禮
來到赤科山沒有帶包「無硫金針」回家繼續細細品味美味的金針就太可惜了!除了金針之外,小油菊、小木耳與咖啡,也都是赤科山上的名產,供大家盡情採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後記
辛苦的農民採收金針的必備用品,斗笠+台灣LV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金針產品╠ 後山 ‧ 山後故事館 https://reurl.cc/pv9OgQ
經濟部深耕東部15年成果豐碩 擴大推動「東創計畫」助力產業智慧創新
經濟部今(28)日舉辦東部產業技術服務中心15週年成果展暨「漫遊縱谷 愛在花東」記者會。15年來,經濟部東部產業技術服務中心累積技術輔導諮詢服務超過2,700家次,推廣1,500項以上的東部特色產品。同時,經濟部也宣布擴大推動「東創計畫」,以AI與低碳科技為主軸,發展智慧農漁、低碳製造、科技觀光等三大領域,助花東6級產業智慧升級,預估未來4年將投入5億元以上經費,並於118年達到提升東部產業產值40億元。在今年花東經歷強震後,觀光人數銳減之際,經濟部也召集旗下法人機構及社群平台,包括工研院、石資中心、金屬中心、紡織所、H2U健行筆記、Velodash飛騎等,將輔導的花東特色商家,串連成10條步道及10條騎乘路線,民眾還能進一步體驗如泥火山豆腐、有機山苦瓜等輔導成果,期望透過此活動鼓勵全臺民眾震後回到花蓮觀光,享受花東之美。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邱求慧表示,景色秀麗的花東一直是臺灣最美麗的後花園,經濟部於15年前成立東部產業技術服務中心,協助特色工藝、深層海水、農特產品等在地產業轉型與升級,包括助力偏鄉青年投入木工技藝,相關作品獲得今年德國iF設計獎的肯定;協助探索水產科技公司進行深層海水淨化養殖,並規劃與日本丸紅公司合作開發生食等級的鱘龍魚產品。為擴大花東在地創新能量,經濟部進一步推動「東創計畫」,以AI及低碳科技為主軸,協助東部地區發展智慧農漁、低碳製造、科技觀光等三大領域,全面帶動花東6級產業智慧升級。同時今年4月發生花蓮大地震,對花東地區造成巨大影響,為加速在地產業振興,經濟部與國內兩大運動社群合作,精選20條橫跨花蓮與臺東的完善步道與自行車路線,邀請民眾同遊花東。
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副執行長郭應義表示,這次花蓮地震,有人說是太魯閣要修生養息,經濟部也在震後挹注很多資源來協助花東復甦。而院長有指示,中央各部會的相關座談、會議及旅遊,都鼓勵到花東舉辦,相信有中央地方的支持,花蓮很快會再重新站立起來。花蓮縣政府行政暨研考處處長吳昆儒表示,有人說大破壞就是大創新,展望未來10年花蓮一定要跟國際鏈結,感謝技術司支持縣府加入MIT REAP 計畫,未來由工研院協助,並串連石資中心、東華大學等,這2年將以永續、循環經濟、綠能作為產業發展大方向,發展種綠藻、大生活大健康,以日本福岡在2019年加入MIT REAP 計畫為例,透過醫療發展成功導入6萬人口進入福岡,串連世界級人口,未來花蓮也將透過此計畫,借重國際資源投入,並串連在地業者與團隊,發展為產業模式提升轉型。
經濟部東部產業技術服務中心自成立以來,積極帶動特色工藝、深層海水、農特產品等產業轉型升級,在特色工藝方面,攜手「臺灣木想傢人才培育協會」,協助偏鄉原住民青年培養木工技能,並推動循環設計和低碳材料的應用,年產近百件作品,更進一步成立「木契實業有限公司」,吸引更多青年返鄉創業。在深層海水領域,聚焦推動水產養殖與酒飲產業的創新發展,包括輔導探索水產科技公司進行深層海水淨化養殖,是東部唯一獲得國際創投支持的微型企業,其淨化後的高品質水產品已成功於知名通路上架販售。同時,協助東太陽製酒公司運用深層海水科技,開發一系列具有臺東特色的風味酒,不但在國際競賽中屢獲佳績,更成功打入日本市場,讓臺灣琴酒閃耀國際。
為吸引人潮回流,協助花東產業震後振興,經濟部攜手國內兩大知名運動社群平台H2U健行筆記、Velodash飛騎,串連科研法人輔導之在地特色商家,共同推出「漫遊縱谷 愛在花東」活動,精選花東10條安全健行步道,以及10條安全自行車騎乘路線,沿途消費者不但能品嘗泥火山豆腐、有機山苦瓜、花蓮獨有之紅糯米醋等輔導成果,凡完成1條自行車路線者,即可獲得由紡織所科專技術打造的環保冰涼紗袖套;完成10條登山步道者,即可獲得金屬中心科專技術特製的鈦金屬杯。即日起至今年年底,民眾可下載H2U健行筆記、Velodash飛騎APP應用程式參加活動,體驗花東依舊美好的自然風光。
經濟部舉辦東部產業技術服務中心15週年成果展暨「漫遊縱谷 愛在花東」記者會。貴賓後排左起花蓮縣議員張美慧、台東縣池上鄉鄉長林建宏、工研院副總暨永續長何大安、H2U永悦健康健行筆記永續長姚焱堯、立法委員鄭天財服務處主任陳慶喜、石資中心總經理林志善、立法委員林憶君服務處主任孟憲法、立法委員陳瑩花蓮服務處主任林沛琪、立法委員傅崐萁服務處執行長林宗昆、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邱求慧、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副執行長郭應義、花蓮縣議員韓林梅、花蓮縣政府行政暨研考處處長吳昆儒、花蓮縣政府民政處處長明良臻、花蓮縣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總幹事張福檳、沛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Velodash副總經理吳瑞媛、花蓮縣議員林則葹、石資中心董事長林慶明、工研院中分院執行長黃新鉗,前排左起,上山下海過一夜主持人雷艾美(Emmie)、上山下海過一夜主持人楊盛堯(Max)、一輪的運動日常簡翊倫(一輪)。
經濟部攜手國內兩大知名運動社群平台H2U健行筆記、Velodash飛騎,串連科研法人輔導之在地特色商家,共同推出「漫遊縱谷 愛在花東」活動,鼓勵全臺民眾震後回到花蓮觀光,享受花東之美。貴賓左起,一輪的運動日常簡翊倫(一輪)、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邱求慧、上山下海過一夜主持人雷艾美(Emmie)、上山下海過一夜主持人楊盛堯(Max)。
經濟部精選花東10條安全健行步道,以及10條安全自行車騎乘路線,完成者可獲得運動毛巾、鈦金屬杯、環保冰涼紗袖套等精美好禮。
經濟部東部產業技術服務中心15周年成果展,工研院以快速炭化爐、健康苗組培技術、益生菌發酵技術,協助花蓮富里農會、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等創新開發產品。
經濟部東部產業技術服務中心15周年成果展,石資中心導入萃取添加與應用技術,協助淺草堂開發有機山苦瓜複合式商品。
經濟部東部產業技術服務中心15周年成果展,砂卡礑自然農莊運用石資中心導入之氣相層析質譜儀,分析馬告的風味成分,推動馬告相關產品的研發和市場化。
經濟部東部產業技術服務中心15周年成果展,石資中心導入之特色原料應用與風味檢測技術,協助東太陽製酒股份有限公司發掘花東的刺蔥、香蘭、紫蘇、香菜等各式香草獨特風味,搭配深層海水,調控蒸餾製程參數,開發地酒系列。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邱求慧(左四)與貴賓共同參觀東部產業技術服務中心15周年成果展。
擁抱ESG兼顧EPS:先別急著碳盤查——公司如何制定ESG政策,6大重點一次告訴你!
為了接軌國際,台灣以法規為基礎的永續政策,已如火如荼地通過立法,並在行政院成立了氣候部,近1,800家的上市櫃公司都將在2030年前,分批執行盤查碳足跡及永續報告。如果加入自願性碳盤的中小企業,更彰顯「以大帶小、先大後小」的永續政策奏效。
然而,無論是碳盤查或永續報告的起手式之後,企業是否真的了解永續精神,制定了適合的永續政策?對於組織的發展是否做對了判斷,甚至掌握了永續的先機?
除了ESG政策之外,還有很多關於ESG框架的討論。ESG政策和ESG框架不完全相同。ESG政策是用來描述組織記錄ESG問題的方法;ESG框架則適用於報告ESG績效,指的是全球報告倡議(GRI)、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和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以及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等ESG標準化架構。
為什麼需要ESG政策(Policy)?
優先考慮ESG的企業精神是:
- 被認為組織公司治理制度化並具透明度
- 投資者據以判斷組織在ESG揭露、風險評分的壓力和趨勢,以及設定議程方面是否具有良好的商業意識
- 符合ESG的營運模式
組織領導人需要設定明確且可衡量的永續目標,並落實定義明確的ESG政策和路徑。
制定永續發展政策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組織的業務、營運以及制定政策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政策有所不同。此外,在某些情況下,同一組織可能也有不同的政策,例如,有些偏重衡量投資,有些著重管理自身營運。
此外,取決於產業的結構和規模,也可以在ESG和永續經濟領域中,依主要類別制定不同政策;例如,一家擁有大型供應鏈業務的公司,可能在其物流部門內制定符合社會標準的政策,以及另一套完全緊扣碳足跡的政策,每個方法和政策都由不同的人員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企業內的原本職能及特定產業監管和營運模式所驅動。
無論組織永續發展政策的重點為何,其制定過程中都存在著廣泛的共通原則。以下建議流程是參考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 of Responsible Investment,PRI),以及實際與企業交流互動後的心得。
準備步驟:
- 詳細了解ESG和永續經濟的概念,以及組織領導人對此的態度。
- 收集同一產業和其他相關行業的永續進程。
- 查看組織目前的核心價值、原則聲明或內部計劃。
- 查看適用於組織與ESG和永續經濟相關的法律和法規,例如環境和氣候法規、勞工標準或合約要求。
- 考慮組織所在地區與業務相關的ESG和永續經濟相關標準,也要考慮非母公司或供應鏈所在地可用且適合的任何標準。對於投資管理公司而言,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代表了超過3,500家資產所有者、資產管理者和服務提供者,對於如何將ESG和永續經濟相關概念納入投資決策,和投資組合經理選擇的共識決定。
- 與組織中的利害關係人討論該議題,組成多元化的工作小組,並制定政策和目標的時間表。
永續發展政策需要集思廣益
- 目標:您希望公司政策產生什麼影響?在這項政策中,永續性的某個面向是否比其他方面更重要?您希望該政策影響組織中的哪些活動?您不希望政策影響哪些活動?
- 受眾:該政策是否適用於特定群體或組織中的每個人?將利害關係人分眾釐清,分別扮演什麼角色?該政策將如何影響他們的日常營運?
- 如何執行:該政策應如何影響組織員工的日常活動?組織的合約標準和採購指南如何?是否會使用衍生性商品或其他金融工具,來消弭與ESG或永續經濟原則相關的負面風險?政策實施將影響組織的風險程度和獲利能力?
- 如何討論:組織是否會公開與利害關係人討論?是否影響招募策略、商業談判?
- 如何實現目標:組織如何衡量進展?是使用標準認證流程,還是會在內部開發衡量工具和流程?指定衡量進度的問責單位。
- 不遵守政策:高階主管薪酬會受到影響嗎?員工考核是否考慮合規性?
起草公司的永續政策
與組織的其他政策一樣,永續發展政策的起草應明確可衡量,並足夠廣泛,以涵蓋組織計畫,並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活動範圍。例如:根據環境或綜合永續發展政策設定淨零排放目標時,組織通常會設定計畫實現淨零排放的日期以及如何衡量排放。在投資方面,使用ESG評分工具的投資者,可能會規定只投資於具有特定評級的公司,或者永遠不會投資於某些資產類別。
雖然每個公司的永續發展政策和路徑不同,但除了政策聲明本身之外,許多組織還包括以下內容:
- 描述ESG和永續經濟原則對組織及其主要產業的意義。
- 解釋組織制定政策的原因,組織的信念、目標和期望的結果。
- 描述政策是如何制定的、過程中考慮因素、過程中諮詢了哪些人、利益相關者對政策的支持有多廣泛,以及由誰批准政策。
- 該政策如何適應組織的其他政策,例如金融交易、投資、招聘或採購。
- 政策的範圍,包括盡可能具體地適用範圍以及什麼活動。
- 與政策相關的風險以及這些風險何時可能逾越遵守政策的風險。
- 如何以及由誰來衡量該政策的進展,描述將使用的任何外部認證流程。
- 適用人員不遵守該政策的後果。
- 該政策將在何時、如何以及由何人進行審查。
碳盤查和撰寫永續報告雖然是現階段台灣企業永續道路上被認為最具急迫性的任務,然而組織更應該跨出必要也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制定公司的永續政策(Policy)。好的永續政策可以協助公司提高生產力、員工士氣,在落實社會和氣候正義的同時,幫助企業發現挑戰和機會,在全球競爭的場域中,搶得先機。
本文由 白佩華 撰寫,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摘編。
專欄作者簡介:白佩華
現任國際知名風險管理集團資深顧問,專司企業整體風險評估及整合解決方案、新興風險及政治前瞻顧問。
留美傳播學院雙碩士,並擁有英國劍橋大學Judge 商學院循環經濟及永續策略證書、哈佛商學院策略分析(包含破壞性策略、策略執行及永續策略)、領導與管理(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以及Business in Society專業證書,美國華頓商學院ESG 重大因素分析證書,工研院TCFD, CDP, SBTi培訓證書,MIC產業分析師課程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