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印象
數位轉型與ESG雙重轉型:4大策略打造企業永續競爭力!
數位轉型和ESG是全球商業界談論度最高、也是企業提高營運效率的兩個優先話題。數位化側重於整個價值鏈中應用科技或機制,以產生更快、更智能和更理想的營運成果。永續則強調企業有望從環境、社會和治理的角度,為其利害關係人創造更廣泛的價值。這兩個目標可以、也應該在當今快速巨變的經濟中齊頭並進。
企業的新價值存在於數位科技和永續的交匯處
大約在2021年初,「雙重轉型」(Twin Transformation)便在歐洲引來大幅度的討論和研究,其中著名的科技顧問公司Accenture就是主要提倡者。至今,許多永續的實踐方法和機制中,都印證了企業在永續這條路上,必須奠基於高度數位化才能更精進。這派的主張認為,企業的新價值存在於數位科技和永續的交匯處。妥善運用雙重轉型的企業,未來績效表現將較其他企業高出2.5倍。如果公司願意即時採取行動,所掌握到的機會也比較多。
這個策略步驟包括將永續視為商業機會以及社會責任。企業領袖需要充分了解轉型的潛力,成功地運用「雙重轉型」的基本策略,並授權和不斷培養人才以維持企業持續創新,才能掌握這波的機會。
過去兩年,全球領先的企業在其投資人會議中,討論數位化及永續的議題幾乎各占一半的時間;即便面對俄烏戰爭、通貨膨脹、關鍵金屬短缺等等,過去兩年超過40%機構投資人仍對對人工智能(AI)和雲技術進行(Cloud),乾淨能源(如氫能)進行大量投資,並特別重視如何運用在永續議題和綠色目標上。
企業在「數位化」後,常常走不到「轉型」的階段
根據台灣波士頓顧問公司研究指出,企業在「數位化」後,常常走不到「轉型」的階段,這是因為:數位轉型方案沒有明確與價值創造連結;交給各部門執行,缺乏全公司、跨部門的方案;只將流程數位化,沒有從商業模式(含營運模式)的轉型下手;認為這歸資訊長/數位長(CIO / CDO)管,不是CEO的事情;缺乏讓業務快速成長的效果,組織推動數位化一段時間後,便後繼無力;缺乏關鍵資源(人和錢)。
在永續的道路也一樣。金管會持續推動公司治理以及綠色金融政策,《氣候變遷因應法》也在今年初正式公布,四月份將成立氣候變遷署,這都意味著台灣將近1,800家上市上櫃公司,在2025年前必須將數位化的永續報告書登上政府平台,2026年必須整合ESG商品平台等許多重大新措施。那麼企業轉型能力的建置就更刻不容緩了。
轉型的能力簡而言之包含了下列三大項:
- ESG的人才及組織。
- ESG的資料測量、盤查、記錄及揭露。
- 透過價值鏈結盟的夥伴關係一起創新。
許多大型公司及企業已經有很明確的永續委員會和當責人員,清楚定義轉型藍圖與路徑,並與價值創造連結。主要有下列幾項策略:
一、培養由科技和永續為目標驅動出新的商業模式:
過去已經有許多大型企業在轉型的道路上投資,創新成為這一波企業轉型的新動能,如果沒有前所未有的科技和商業模式創新,2050年可能不會出現淨零世界。鑑於全球對能源安全的關注,氣候和永續能源創新和轉型變得越來越緊迫。然而,創新者在將他們的創新商業化時面臨許多挑戰,因此,企業永續的作為將成為找尋資金和合作夥伴的重要條件。
二、整合資源,將科技應用和擴展到永續目標的實踐:
Twin Transformation加大對創新的全面投資。數位化轉型的靈感往往來自更廣泛的目標,而不僅僅是組織的直接營運效能。對於科技產業來說尤其如此,因為它有能力為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娛樂方式帶來深刻和突破性的變化。在過去三年全球COVID期間最為明顯和相關,當時在雲端、高速網絡和智能設備支持下,解決了工作場所的持續營運需求。而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創造不同的物流管道,也是許多行動不便或受限的人,在困難時期獲取必需品的主要手段。
三、在整個組織中建立當責權:
雙重轉型的責任及目標評估,超出一般財務結果的KPI。例如:減排進展相關的KPI、具有積極社會影響的產品或服務,以及永續及綠色採購的評估。
四、協調供應鏈和價值鏈夥伴,以實現永續的產品生命週期和改進的可追溯性:
Twin Transformation透過將相關標準嵌入篩選過程並提供培訓,以提高整個價值鏈的永續性,積極讓供應商參與其永續發展之旅。
企業正在構建供應鏈數據管理平台,並披露所有材料和生命週期評估,來檢視供應鏈從製造到運輸、產品使用到產品回收的環境影響。在製造業中,大數據和機器學習,使解決方案能夠優化生產調度決策並應對各種複雜因素,包括客戶訂單、批量大小、生產線產能和工人技能水平。工廠生產率因而提高,碳足跡減少,員工的幸福感得到改善。
與合作夥伴一起實現永續發展目標,對於有影響力的大公司來說至關重要,肩負著對供應鏈一起減輕海洋塑料污染,並協助低碳經濟轉型,必須與整個產業合作,以產生真正和持久的影響。
產業創新者提供數據和新的資訊技術,投資者提供資金與全球綠色科技創新者對接。數位化轉型和發展已經在促進環境永續性和人類福祉方面產生了確實和可衡量的成果。企業將廣泛ESG策略建構嵌入業務核心絕非易事,而真正的考驗是驅動成員(包括領導層)對組織的永續發展目標的理解和行動能力。
本文由作者 白佩華 撰寫,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摘編。
專欄作者簡介:白佩華
現任國際知名風險管理集團資深顧問,專司企業整體風險評估及整合解決方案、新興風險及政治前瞻顧問。留美傳播學院雙碩士,並擁有英國劍橋大學Judge 商學院循環經濟及永續策略證書、哈佛商學院策略分析(包含破壞性策略、策略執行及永續策略)、領導與管理(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以及Business in Society專業證書,美國華頓商學院ESG 重大因素分析證書,工研院TCFD, CDP, SBTi培訓證書,MIC產業分析師課程證書。曾任民進黨駐美代表處、航空公司董事長特助、協助籌設月涵投顧、台灣哈佛校友會執行秘書。
廢棄米糠的華麗轉身,變身成為解決失眠問題良方
農廢米糠 究竟是廢還是寶
宥睿生技在農業稻米種植深耕十餘年,致力於將生物科技應用於農業加工副產物,使農業加工副產物轉為循環經濟原料,創造農產品及原料的高值化,以落實友善農業永續並帶動區域性經濟發展,打造對世界更好的生活風格。
現代人食用的米飯多為精製化口感好的白米飯,也就是糙米經由脫掉米糠層和胚芽後,剩下的胚乳部分。但被刨去的米糠,其實擁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宥睿生技從不斷的實驗中發現被當作廢棄物的有機米糠,可提取出有助於促進睡眠和放鬆的功能性原料。
睡眠佔了人生 1/3 的時間,但是根據統計,全台卻有 1/3 的人都有失眠困擾!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的狀況下,有很多因素都會導致失眠,例如心理壓力、身體疾病、情緒焦慮緊張、生理時鐘不規律或改變……等原因。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忙碌,良好睡眠更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現代生活中卻很難獲得。失眠和其他與睡眠有關的問題變得越來越普遍,但並沒有太多人想要求助醫生,而從有機米糠中提取製作的GABA舒眠氣泡錠卻可能是針對這一問題的另一種創新解決方案。

返鄉務農 為了幫助農業不再傳統
宜蘭廠商宥睿生技創辦人林文哲出生農家,化工研究所畢業,主修生化工程,專長微生物醱酵。家裡四代務農,十年電子廠研發經理,2014年返鄉全職友善種稻,曾獲模範農民,深刻體會到農業要永續,改造農村的基礎是生產,提高作物的品質與附加價值。地方富足了,農村生活方式就可永續下去。而他夥伴則是一位菜鳥農夫 洪尚叡,管理研究所畢業,8年金融業與9年有機產業的經歷,深信台灣農業應該從以生產為本到追求好生活,從生產導向走入需求導向,最大的希望是每個從農者都可以說出對這個產業的願景。
兩位不傳統的農夫由於看準米糠的應用潛力,致力於開發米糠的發酵製程及更多的衍生產品,使原本被當作廢棄物的米糠,華麗轉身成為保養品或乳酸飲品的機能性原料,但研發過程中由於有機米糠之不溶性致使須使用過濾、離心等程序去除發酵後之固形物,以符合消費者飲用口感,故目前已完成高品質、高價值之機能性米糠發酵乳酸飲品,而濾除後之米糠固形物為溼基,其中仍含有機能性成份-GABA。後續並透過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的協助研發出含有GABA之米糠固形物可為舒眠氣泡錠產品之最佳原料的加工方式。

農業問題轉變為創新產業的新時尚
近年來國人益發重視食品安全及農業生態保護,故而有機農產品市場蓬勃發展,宜蘭縣年產有機稻米60,138公噸,碾米過程中約產生6千噸左右米糠,過往農民將米糠於田中焚燒後用以增加土壤氮源,卻同時造成大量之空污與PM2.5問題。宥睿生技研發微生物醱酵技術,將有機米糠轉換成美妝保養品原料,能提高稻米經濟價值、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美妝原料成本。從原料生產、菌種培養、醱酵製程都掌握自主關鍵技術,結合地方物產、學術、產業社群,我們期待打造出屬於臺灣在地的保養時尚,讓青年留在家鄉創造地方活力,回到鄉村的生活經驗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以綠色消費串連城鄉和諧互動,用新鮮保養,讓永續更好,農業永遠時尚。
2020年全球受到新冠肺炎肆虐,雖造成人民嚴重恐慌與諸多不便,亦有報導指出保健食品產值創歷史新高。民眾為增強抵抗力進而推升保健營養食品買氣,產值達41億元,創歴年同期新高。隨著國人生活習慣改變,目前國內保健食品業者看好未來發展潛力商品前五大項主要為腸胃道保健、延緩衰老、免疫調節、護眼及營養補充。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統計,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在亞洲僅次於日本,2020年底出現人口負成長,2021元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16.15%,預計於2025年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可見銀髮族商機將越來越大。
未來將持續著力於在地有機米糠之安全性、天然、潔淨之訴求,致力推動本土區域或在地特色素材產業化發展,進一步將其原料規格化,同時紥根於原料科學性驗證研究,以利供給下游成品製造 廠之加工應用,落實產業化發展,藉以延長國內有機米糠原料應用高值化,以提高相關產業鏈之產值。
No post found!
淺草堂實踐產業共好・開創花蓮農產新生機-農產紅寶石的酸甜美味洛神花
淺草堂為花蓮第一座有機初級加工廠,提供在地農品初級農產加工服務,也為消費者針對淺草堂出品(含代工)之產品進行品質嚴格把關,堅持提供高品質且安全有保障的產品,並同時也教導地方農民此觀念,並攜著地方農民不斷進修。淺草堂也不斷的研發與創新多元化產品,其中透過去年與日本交流過程中,發現『洛神花』在於日本女性市場的青睞性極高,更貼合foodeNEXT 2023年調查趨勢,女性消費市場希望享受公平待遇,在品牌與產品的選擇上會倡導女性力量的品牌,依據女性體型、年齡或人生階段製作個性化商品的商機,故開發洛神即飲品與規劃建置花蓮第一座罐裝飲料加工場,解決花蓮受限於地處偏僻,雖然擁有優質的原物料,但沒有成熟的產品開發技術,許多產品也需要花費昂貴的來回運費委託外縣市工廠進行開發與打樣,技術權與支配權皆不在業者手上,且成本也較高,間接影響花蓮產品競爭力,故透過本計畫輔導與規劃,希冀規劃建置花蓮第一座罐裝飲料生產產線,透過淺草堂協助花蓮業者進行產品實驗、試作、研發與小批量試生產,才能真正帶動地方產業發產。
為促進東部地區的經濟共同發展,以擴大市場份額,淺草堂開發此產品與各大知名品牌建立合作關係,同時透過自有的實體銷售渠道擴展國內和國際市場。這將有助於東部地區的產業發展,增加價值產出,同時提升品牌知名度,為當地經濟的增長和就業機會的擴展提供有力支持,讓東部產業不只有代工,也能推出自己生產的品牌產品。
(1) 進行產品開發: 新產品開發,加強廠商自主研發產品的競爭力,讓廠商不只是代工廠,也能研發新產品;
(2) 電商通路拓展: 網路購物一直是顧客的首選,針對此產品的方便性,將此產品推廣至 知名電商平台(PChome、momo、東森購物)。
(3) 知名品牌鏈結: 因應這款新開發產品的獨特性,進而對接到花蓮農會、誠品生活(總公司)、健康食材連鎖通路等,並在談的有大樹連鎖藥局、新東陽、聖德科斯、家樂福、棉花田等知名品牌。

針對此次研發新的飲品,導入與知名企業合作,並將此產品置入實體通路做販售,並媒合與在地店家做結合(花蓮農會),後續將與國內外知名賣場打開銷售通路,讓東部的產品能推廣到全台灣,甚至是全世界,讓消費者更能了解東部的特色產品,進而打開研發更多特色產品的渠道,讓品牌更能提升,更為知名,並間接的帶動東部的就業人口,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也能透過此計畫打通東部的海內外通路市場。



No post found!
2023深層海水國際研討會 聚焦海洋資源永續創新
由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石資中心)、臺灣深層海水資源利用學會共同主辦的「2023深層海水國際研討會暨成果展」11月13日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盛大登場。以「海洋資源跨域創新與永續利用」為題,邀請到日本、韓國及國內產學專家分享深層海水利用現況及未來趨勢,同時於成果展區展出深層海水創新技術應用成果。
深層海水為深度在海平面200公尺以下,具有低溫安定、無菌潔淨、富含礦物質及營養鹽等特性之海水,素有「藍金」之美譽。全球目前進行深層海水開發,僅只有臺灣、美國、日本、韓國等極少數國家,其中,臺灣東部因沿海海底地形陡峭,離岸幾公里即可取得深層海水,在發展深層海水產業上有成本及品質上優勢。
本次國際研討會以「國際趨勢」和「永續發展」兩大主題,邀請日本久米島海洋深層水協議會大道敦會長與日本Xenesys公司岡村盡董事、韓國海洋科學技術院朱賢姬博士,及國內交通部中央氣象署鄧仁星博士及石資中心許紘瑜副組長等專家學者,分別針對臺、日、韓三國在深層海水產業發展、技術應用與未來趨勢等議題進行交流分享。國內三大深層海水業者,光隆生化科技公司副總經理曾淯琪、台灣海洋深層水公司總經理莊琮博、東潤水資源生技公司董事長陳兩傳亦熱情參與,與逾百位產官學研人士齊聚,共同關注海洋資源議題。
臺灣推動深層海水產業發展已十餘年,不斷致力相關技術應用開發及永續發展,今年國際研討會現場特別設置成果展區,展示臺灣在深層海水多樣化的技術應用成果,包括機能飲品、健康食品、保健粧品、特色酒類等產品,以及深層海水礦物質調控關鍵技術示範與學研應用合作研究成果,其中調控深層海水礦物質組成成分得以生產出多樣化規格的海鹽和礦物質液原料,開發多元特色機能性產品,而深層海水含有人體所需的礦物質與微量元素,展會現場也利用深層海水發酵與釀造的高粱酒、深層海鹽等調味品,現場烹飪以深層海水養殖的白蝦、淡菜等美味餐點,讓與會的產官學研人士親身感受美食背後無限的深層海水商機。主辦單位石資中心總經理林志善表示,臺灣擁有得天獨厚的深層海水資源,藉由此次國際研討會暨成果展的辦理,不僅有助於促進國內外寶貴經驗的互通和彼此學習,同時,豐沛成果的展現也讓世界看見臺灣的藍金價值。

研討會主辦單位石資中心總經理林志善(圖中)、臺灣深層海水資源利用學會理事長冉繁華(圖右5)和與會貴賓及與談人合影。

成果展呈現眾多深層海水應用周邊產品,現場詢問熱烈。

臺灣發展深層海水產業已十餘年,深層海水應用技術成果豐碩、吸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