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印象
No post found!
No post found!
No post found!
No post found!
No post found!
友善木器進你家 循環設計翻轉偏鄉
「木想傢」以循環設計為概念,在石資中心的輔導下,揉合在地「友善材料」(加工邊角餘料、銀合歡木料、舊傢俱木料)製作中小型木工藝品,藉由完整產品線佈局與動人的產品理念,成功形塑出一個獨樹一格的木工產業品牌。隨者「臺灣木想傢人才培育協會」與「木契實業有限公司」紛紛成立,「木想傢」創辦人王嘉納也站穩腳步,信誓改變玉里當地家庭結構困境,讓「木想傢」成為協助青年返鄉點亮夢想的基地,用技藝打造安居的「家」。
偏鄉貧童華麗翻身 專研技藝揚名國際
玉東國中教師王嘉納從學生時代起就嶄露出木工方面的才華,而他的技藝與夢想,從始至終也與故鄉玉里緊密連結。「我成長在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那時候玉里到處都在蓋房,蓋房時需要很多木材模板,我家附近就是一個模板積散場,我都去撿些毀損不要的回家燒熱水。」由於父親早逝,王嘉納自小就努力思考貼補家用的方法,減輕母親的負擔。就在撿拾模板的過程中,目睹萬丈高樓平地起的王嘉納,開始在小小的心裡萌生起蓋一棟小房子的想法。「我那時候就開始去收集些比較完整的木頭,留下來沒有拿去燒,然後也撿一些狀況沒那麼糟的鐵釘,達到一個量後,就開始來蓋房子。」這次嘗試蓋房的經驗,讓他學到許多扎實的內容,像是如何掌控力道、以何種角度下釘木材才不會劈裂,而遇到難題時,他則會在一旁仔細觀察建築工人如何施作,甚至趁他們休息時直接上前請教,詢問如何以現在看來相對陽春的切割工具順利切割木材。隨著房子逐漸成形,成為一名「卡本特」(carpenter)的種子,也悄悄在他的心中萌芽。
國中畢業後,在母親的堅持下,他先後來到木工名校公東高工與臺北工專(現臺北科技大學)學習木工與傢俱。「我在比較窮困的家庭中長大,所以從小就一直希望能擺脫貧窮,當時的老師鼓勵我,好好學木工,將來去做室內設計、做裝潢就可以賺大錢,因此我不管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上都比同學還要更努力。」在校內日夜刻苦的磨練下,王嘉納不僅拿下全國技能競賽家具木工金牌,更代表台灣榮獲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技能競賽家具木工雙金牌,成功用技藝翻轉自己的人生。

帶著金牌國手的勳章,王嘉納隨後考上臺師大的工業教育學系學習工程與建築,開始為進入業界、甚至出國闖蕩做打算。「我發現所有好的東西都在台北,我希望留在這個城市,這裡是一座寶山,我不想就這樣空手回去」。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就在逐夢之路與家鄉漸行漸遠時,大五那年的一次回鄉實習,又將他拉回培育他木工夢想的原點。
放棄高薪與出國夢 回鄉建立夢想基地
原先王嘉納只打算趁著實習機會,在出國打拼前與家人相伴,沒想到在玉東國中的實習過程中,逐漸萌生想要留下來的念頭。實習期間,他驚覺當地的隔代教養問題比他離開前更加惡化。看見這些家庭功能不全、為生活所困的孩子,王嘉納都會想起當初的自己,「如果我生活在他們那個家庭,我還不能和他們一樣堅持天天來學校?」帶著這份不捨,他最終放棄原先拿到師大畢業證書後就賠償公費、出國擁抱高薪的人生規劃,留在玉東國中陪伴這些孩子,一待就是20多年。
「我看到一群和我有相同過去的孩子,」他感性地說到,「在成長過程中我一直覺得我很幸運,不管在任何時候都能碰到願意幫助、陪伴、教導我的老師。」王嘉納認為,人人都希望看見綠樹成蔭,但總是需要有人開始種樹,而他願意擔當那個種下第一棵樹的人。他從工藝課程中發現,這些孩子雖然無法從學習獲得成就感,但他們都擁有一雙靈巧的雙手,因此他轉變策略,透過「動手做」引發他們主動學習的動機,不僅幫助這些孩子找到自信,更成功給予他們一個「來上學的理由」。為了能使這套「做中學」的教學模式更具系統化,王嘉納在任教第13年時,與當時的校長一同創立了「玉東國中木工技藝班」,成為打造「玉東卡本特」們的夢想基地。
不過,隨著這些小「卡本特」們紛紛畢業,王嘉納也發現到他們仍受限於偏鄉求學與就業資源的匱乏,而導致他們需要和自己一樣負笈尋夢,甚至直接放棄夢想,無助於改變部落人口流失、隔代教養的困境。因此,王嘉納不僅集結一群愛心人士,共同成立了「臺灣木想傢人才培育協會」(原「木想傢希望工坊」),去年更進一步成立「木契實業有限公司」,希望延續「玉東卡本特」木工技藝班的精神,透過持續培養木藝人才,讓偏鄉孩子可以用技藝在自己的故鄉落地生根,為部落帶來正向循環。
不只編織孩童夢想 更要倡導永續理念
為了讓「木想傢」的永續循環精神,從「根植原鄉,創造就業」擴大至「節能減碳,環境友善」,王嘉納與石資中心合作,從「循環設計」的概念出發,使用在地友善材料製作中小型木製產品,重新形塑「木想傢」的品牌價值,讓它不再只是提供就業機會、活化偏鄉經濟的平台,也能成為宣揚環境友善的重要推手。
在「木想傢」與石資中心的盤點下,他們歸納出以下三種將能製成木工藝品的在地「友善材料」。

第一種「友善材料」是所謂的「加工邊角餘料」。這些邊角餘料主要是「卡本特」們加工時所切削的剩餘木材,由於家具製作所需,這些邊角餘料中不乏柚木、檜木等高級料材,成為成為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潛力素材。
第二種「友善材料」是「銀合歡木料」。銀合歡原產於中美洲,大約於荷蘭時期被殖民者引進台灣,作為薪炭材、土壤改良與餵飼牛羊等用途,光復後,銀合歡也曾作為紙漿材料之一,但是隨著產業外移,許多原先用於造紙的銀合歡開始在閒置土地大量增長。由於銀合歡生命力強,且會在土壤釋放有毒的含羞草素,排擠本土植物生長,因此經常形成大面積、單一林相純林帶,不僅造成嚴重的環境危害,更成為行政院指示應致力移除有害外來種。對於「木想傢」來說,銀合歡無論在職量與產量都相當穩定,再加上林務局評估後,認為被移除的銀合歡有作為家具材料應用的適用性,因此被選定為「友善材料」之一。
最後一種「友善材料」是「舊傢俱木料」。以玉東國中木工技藝班為核心,「木想傢」串連玉東社區與鄰近住戶,向他們不定期接收舊家俱、舊家用木料,將這些舊家俱整理拆卸後,依照其外觀大小與質地特性重新設計成合適的木製品。
完成「友善材料」的盤點後,王嘉納等人針對「友善材料」形狀不一(加工邊角餘料)、樹徑較小(銀合歡木料)與尚須撿料(舊傢俱木料)等特性,討論如何讓「友善材料」產品與實際市場銷售接軌,並且透過這些木材帶領花東的孩子在循環經濟中走出一片天。最後,他們鎖定開發「中小型-平價」的產品市場,設計出「杉木邊料桌上花器」、「柚木邊料桌上小鐘」、「銀合歡面紙抽取盒」、「舊家具回收木料小櫈」等兼具實用性與工藝美學的環境友善系列產品。王嘉納希望「木想傢」的支持者所獲的,不僅僅只有精美的木器與工藝品,還有幫助偏鄉孩童完成夢想的成就感,以及支持環境永續的信念。

除了設計「友善材料」產品之外,王嘉納也持續深化「木想傢」地方創生的影響力。為了培育花東地區的優秀木工人才,強化他們的術科學能,「木想傢」主辦「第52屆全國技能競賽」的模擬賽,與花蓮高農森林科謝仁壽主任,以及公東高工家具木工科羅正明主任合作,邀請「花蓮高農森林科」與「公東高工家具木工科」兩大花東木工人才培育基地的學子一同參與,讓他們離開熟悉的校內施作環境,透過移地訓練與實作觀摩,加強他們的臨場反應及心理素質。王嘉納以全國技能競賽金牌選手的過來人表示,無論是距離或資源,都為東部選手設下不小障礙,因此,他希望透過用自身國際賽經驗指導,讓這些花東學子能充分汲取競賽經驗,成為下一個花東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