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技術資源
可調變面積之複合式吸放工作平台
專利技轉技術名稱:可調變面積之複合式吸放工作平台
發明專利
技術簡介
一種可調變面積之複合式吸放工作平台,包含一具有一第一頂面、一第一底面、一第一外周面及數氣道的基座、一包括數分別間隔地設置於該第一頂面且具有均質孔洞材質的透氣板的透氣單元,及一氣密單元,該等氣道分別具有一鄰近該第一頂面的第一端部,及一鄰近該第一底面的第二端部,該等透氣板分別具有一第二頂面,及一第二底面,每一透氣板的第二底面與該第一頂面之間配合界定出一與至少其中一氣道的第一端部連通的氣室,該氣密單元氣密式地設置於該等透氣板與該基座之間,使該等氣室互不連通。

聯絡資訊
聯絡人:陳清芳 石礦資源組
電話:+886-3-8423-899 #170 或 Email:fang1812@srdc.org.tw
技術單位
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
槽底穢物清除裝置
技術名稱:槽底穢物清除裝置
新型專利
技術簡介
一種槽底穢物清除裝置,適用供一軟管連接,並包含一吸入器、一延伸管組,及一止水轉閥。該吸入器包括一圍繞界定出一中空容室的槽體部、一自該槽體部向外延伸的接合部、一形成於該槽體部且與該中空容室相連通的進水口,及一連接設置於該槽體部且鄰近該進水口的刷毛。該延伸管組連接設置於該吸入器的接合部上,並包括一能與該吸入器的中空容室相連通的排水管道。該止水轉閥設置於該延伸管組,且能開啟及封閉該排水管道。
聯絡資訊
聯絡人: 許紘瑜 水資源組
電話:+886-89-511-071 #163 或 Email:molyhsu@srdc.org.tw
技術單位
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
輕質骨材的製造方法
技術名稱:石材的背襯補強物
發明專利
技術簡介
一種輕質骨材的製造方法,包含:將一廢玻璃原料磨碎為玻璃粉粒,再將一廢石粉原料添加至該等玻璃粉粒中形成一預混物,接著,對該預混物進行攪拌使其混合均勻而形成一均混物,並在該均混物中加水調製以獲得一黏稠狀的骨材母料,將該骨材母料成型為多個顆粒狀的預成型塊體,經乾燥處理後,對乾燥完成的該等預成型塊體進行燒製,燒製溫度為600℃~850℃,就可獲得多個具有孔洞結構的輕質骨材製品。本發明利用廢石粉中的成分在高溫燒製時發揮發泡作用,而能在不使用化學藥劑下順利製出輕質骨材製品,因而符合環保減廢需求且兼具實用價值。
聯絡資訊
聯絡人: 吳明修 檢測實驗室
電話:+886-3-8423-899 #219 或 Email:ming@srdc.org.tw
技術單位
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
造水裝置
技術名稱:造水裝置
發明專利
技術簡介
人類早在數千年前就知道利用”水”來療養身體,歐洲人稱之為 SPA(Salus per aquas),經由水產生的健康,在歐美、日本,利用海水進行療養以行之有年,近年來國際上對利用深層海水促進健康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加,深層富含礦物質,富營養鹽、潔淨性、低溫性、熟成安定性,在日本有6座使用100%海洋深層水特性設置的溫浴設施,且經證實使用深層海水溫浴對人體的體溫保溫及活力提升,配合溫浴設施及水中運動更可有效減少體重與腰圍,還有血清HDL膽固醇的增加和HbA1c的減少是有效果、礦物質原料亦提升皮膚保濕度、增加彈性及降低肌肉僵硬度等效果,然深層海水在健康及娛樂休閒的應用常受限於地域及原料及硬體成本等問題,造成深層海水的應用極少,因此為了擴大深層海水在健康與娛樂休閒的應用,並考慮成本及地域上的限制,利用深層海水產生的礦物質原料或其他原料,產生近似海水的機器且可方便操作與使用,是有其發展與生產的必要性。
聯絡資訊
聯絡人: 許紘瑜 水資源組
電話:+886-89-511-071 #163 或 Email:molyhsu@srdc.org.tw
技術單位
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
針對粉末式的3D列印,進行色彩表現及品質提升
想像一下,櫥窗裡本該色澤動人引人食指大動的海鮮丼飯模型,因色彩偏差,而成色黯沉;本該肌膚明亮展現青春的人偶公仔,因色偏而死氣沉沉……。色彩,是影響3D列印成品精緻度的重要關鍵,讓精美的3D列印成品,不會因顏色怪異而大打折扣。印研中心開發的「粉末式3D列印彩色提升技術」,運用獨特的色彩管理技術,讓3D成品栩栩如生!在目前常見的3D列印技術中,以金屬或塑膠等為材料的技術,大多只能以原色或單色來呈現,或需要其他製程來上色;最能展現色彩特質的就屬粉末式3D列印,就是以石膏粉為材料,並在印製或堆疊粉體的過程中,將不同顏色的墨水噴印在粉末上,使成品能夠展現多樣化的色彩。當色彩愈逼真、寫實,就代表色彩品質愈好,更能讓人有栩栩如生的感覺,甚至產生購買或收藏的意願,成為突顯商品價值的重要元素。因此,經濟部技術處以科技專案支持印研中心,發展與3D列印相關的色彩技術。今年在解密科技寶藏展出的印研中心「粉末式3D列印彩色提升技術」,針對粉末式的3D列印,進行色彩表現及品質提升的技術,並從輸入及輸出二端來加以改善。其中在色彩的輸出及開發上,是延伸運用了傳統印刷中的色彩管理技術,先是分析粉末式3D列印設備原有的色彩列印範圍和能力,製作3D列印用的色彩導表,藉以調整並判斷實際列印時的色彩品質;同時利用視覺上較為鮮豔的螢光色,與原來設備所使用的彩色墨水調配,讓可列印的色彩變得更多、擴大色域,也就更能因應不同物件列印的色彩需求。色彩管理的主要目的,就在於控制影像檔案與實際輸出之間的色彩差異,讓色彩更接近真實;要是印製出來的色彩品質不佳、穩定性不夠,好比人物的皮膚、頭髮等,就很容易影響成品的價值與觀感。這也是印研中心首度將色彩管理技術運用在3D列印上,並讓粉末式3D列印的色彩品質往上更提升一步。此外,在輸入端的部分,則是因應3D列印所需要的影像圖檔,印研中心利用3D掃描儀器,可以快速擷取約10公分以下立體物件的3D檔案;並且結合了色彩管理技術,也就是在物體掃描建檔時,就先經過色彩的調整與修改以供印製。甚至只要是支援3D列印機的檔案,包括以繪圖軟體繪製的格式,也都能利用這套系統來處理,更有效地透過3D列印設備印製。
資料來源:解密科技寶藏